本報訊 (記者孫國根 通訊員泓煊)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生殖與發育研究院丁國蓮課題組與美國貝勒醫學院孫正課題組及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陳麗課題組攜手,揭示了糖尿病“黎明現象”機制(腦內基因控制胰島素抑制肝臟糖異生的晝夜節律),有助于指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近日,該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在正常生理狀態下,肝臟生糖在覺醒前后達到高峰,為覺醒后的神經認知和運動活動提供能量。與此同時,肝臟對胰島素抑制糖異生的敏感性也在覺醒時達到高峰,以應對即將到來的進食行為,促進吸收膳食營養。臨床上發現,在糖尿病患者中,也有一部分也會發生“黎明現象”。這部分患者在夜間或白天大部分時間內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穩,但在黎明時分尤其是早餐后呈現高血糖,提示此類患者可能存在胰島素敏感性的節律異常。
然而這種胰島素敏感性晝夜節律的生理調控機制是什么,一直未有明確答案。課題組研究發現,在下丘腦SCN區GABA神經元中,富集著一類核受體家族成員,它們是分子生物鐘中的藥物靶點。其中有的核受體家族成員(如REV-ERB)表達會呈現顯著的晝夜節律,并在覺醒前達到高峰。
研究中,課題組利用連續動態血糖監測,將2型糖尿病患者分為有“黎明現象”組和無“黎明現象”組,在不同時間點采集患者外周血,檢測外周血淋巴細胞中多個生物鐘相關基因的動態表達,并監測血清胰島素、褪黑素等多種激素水平的動態變化。研究發現,在睡眠狀況無差異的情況下,有“黎明現象”患者與無“黎明現象”患者的不同基因表達節律確實存在顯著差異。
由此表明,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時分尤其是早餐后呈現高血糖,與上述一類核受體家族成員的表達節律異常相關。該研究對糖代謝中胰島素敏感性節律的調控機制的揭示,不僅是對生理現象的闡釋,也對困擾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現象”提供機制解釋和治療建議。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